Tuesday, September 13, 2016

富人和穷人的故事,成功在于你能借多少力去做事




富人和穷人的故事,成功在于你能借多少力去做事

有个穷人,因为吃不饱穿不暖,而在上帝面前痛哭流涕,诉说生活的艰苦,天天干活累的半死却挣不来几个钱。 哭了半晌他突然开始埋怨道:“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,为什么富人天天悠闲自在,而穷人就应该天天吃苦受累?”
Sponsored Links
 
上帝微笑地问:“要怎样你才觉得公平哪?”穷人急忙说道:“要让富人和我一样穷,干一样的活,如果富人还是富人我就不再埋怨了。”上帝点头道:“好吧!”说完上帝把一位富人变成了和穷人一样穷的人。并给了他们一家一座山,每天挖出来的煤当天可以卖掉买食物,限期一个月之内挖光煤山。穷人和富人一起开挖,穷人平常干惯了粗活,挖煤这活对他就是小菜一碟,很快他挖了一车煤,拉去集市上卖了钱,用这些钱他全买了好吃的,拿回家给老婆孩子解馋。

富人平时没干过重活,挖一会停一会,还累的满头大汗。到了傍晚才勉强挖了一车拉到集市上卖,换来的钱他只买了几个硬馒头,其余的钱都留了起来。

第二天穷人早早起来开始挖煤,富人却去逛集市。不一会带回俩个穷人来,这两个穷人膀大腰圆,他们二话没说就开始给富人挖煤,而富人站在一边指手画脚的监督着。只一上午的功夫富人就指挥两个穷人挖出了几车煤去,富人把煤卖了又雇了几个苦力,一天下来,他除了给工人开工钱,剩下的钱还比穷人赚的钱多几倍。

一个月很快过去了,穷人只挖了煤山的一角,每天赚来的钱都买了好吃好喝,基本没有剩余。而富人早就指挥工人挖光了煤山,赚了不少的钱,他用这些钱投资做起了买卖,很快又成了富人。

结果可想而知,穷人再也不抱怨了。

 
【富人与穷人的故事启示】:

成功,不在于你能做多少事,而在于你能借多少人的力去做多少事!

学会借力吧!借别人的力,借工具的力,借平台的力,借系统的力!

由此,你便找到了杠杆的着力点,去撬动整个世界!

爱一个能够给你正能量的人



每个人的生活都一样,在细看是碎片远看是长河的时间中间接地寻找着幸福,直接地寻找着能够让自己幸福的一切事物:物质、荣誉、成就、爱情、青春、阳光或者回忆。

既然你想幸福,就去找一个能够让你感到幸福的人吧。不要找一个没有激情、没有好奇心的人过日子,他们只会和你窝在家里唉声叹气抱怨生活真没劲,只会打开电视,翻来覆去的调转频道,好像除了看电视再也想不出其它的娱乐项目。人生就是在没完没了的工作和一样没完没了的电视节目中度过的。

 拥有正面能量的人,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,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新鲜事物都想尝试一下,会带你去尝试一家新的餐厅,带你去看一场口碑不错的电影,带你去体验新推出的娱乐节目,带你去下一个陌生的城市旅行。你会发现世界很大,值得用罄一生去不断尝试。

不要找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过日子,他们一直在排查可能的不幸和焦虑未来的灾难。他们一直在想该怎么办,一直担心祸事即将降临。他们命名自己为救火队员,每天扑向那些或有或无、或虚或实的灾情,不停算计、紧张和忧愁。

拥有正面能量的人,会对生活乐观对自己信任。他们知道生活本来就悲喜交加,所以已经学会坦然面对。当快乐来临时,会尽情享受,当烦扰来袭时,就理性解决。他们相信人定胜天,确实无法获胜时,就坦然接受。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,有自知之明,不会自我贬损也不会自我膨胀,他们在该独立的时候独立,该求助的时候求助。乐观和自信后面,深藏着对人生的豁达与包容。

不要找一个无知的人过日子,他们没有树立起完整的人生观,或者对事情价值的判断缺乏基准线。他们常会做出匪夷所思的决定,不能独立思考或者过于固执己见。他们优柔寡断或专横无礼,他们扭捏作态或者刻板无情。不是因为别的,正是因为无知。
Sponsored
 
拥有正面能量的人,拥有大智慧,他们分得清世界的黑白曲直,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跑偏也不会随波逐流。他们不会扭曲事物的本质,不会夸大事情的不利面。他们知道世界运作的原理,明白人人都有阴晴阳缺。他们在你需要时给你最中肯的建议,有原则却又求新求变,有主见却又听得进劝。

不要找一个容易放弃的人过日子。他们得过且过永久性地安于现状。他们没有信仰,也没有梦想。他们遇到挫折的第一反应和最终反应都是逃避,为了抵挡失败或者因为怕麻烦,他们可以放弃一整个世界。

拥有正面能量的人,坚定自己的信念,拥有人生的目标,知道自己的所需并为之不断努力。他们欢迎变化也制造进步。当困难来临,他们不嫌麻烦或贪图安逸,他们知道山丘后面会有道更美丽的风景。是的,去爱一个拥有正面能量的人吧。他们会让你觉得人生有意思,会让你觉得世界色彩斑斓。他们会给你惊喜,同时也会带给你感悟。他们让你把路走直,戒断所有扭曲的价值观。

如果你本身就不是一个拥有足够正面能量的人,那么就请你一定要爱一个拥有正面能量的人。在这道数学题里,负负并不能得正,另一个同样具有负面能量的人会把你的人生拖垮,不同空间的畸形与病态会让你过得一团糟。让这样具有正面能量的人导正你的灵魂和行为,潜移默化中,你会变得更加开朗和幸福。这一定,比任何财富更能长久的滋养你的心灵

教育费‧叫父母沉重

教育费‧叫父母沉重

孩子的教育费对于父母来说是负担,并且属于长期性质,但是为了孩子的将来,父母从来不言苦。教育费到底有多“沉重”?
“养儿100岁,长忧99”最能表达出父母对子女的爱,为了让孩子能够“赢在起跑点”上,父母不惜花费大笔金钱,只为了打造更好的“教育背景”给孩子。
广告
父母不仅可以为孩子的教育费背负债务,甚至可以牺牲本身的退休金,就是为了拥有足够的资金,供养孩子继续求学,以便孩子能够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并获得一份好的工作。
孩子的教育费对于父母来说是负担,并且属于长期性质,但是为了孩子的将来,父母从来不言苦。
教育费到底有多“沉重”?
据汇丰银行(HSBC)“教育的价值”第三系列调查报告“为未来打好根基”(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)显示,68%的父母认为为了支付孩子的教育费,使得他们更难兼顾其他的财务负担。
而这又以有孩子在大专求学的父母更能感同身受(约78%),而约75%有孩子在中学求学的父母则有此感受,另有54%有孩子就读小学的父母会这么认为,可见由小学开始,教育费已是父母的负担。
广告
父母年龄越大,对于孩子的教育费感觉越沉重,72%年龄35岁或以上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教育费与其他财务负担相比,更难以保持,而34岁或以下的父母则有58%会如此认为。
再加上通货膨胀,除了生活费用不断上升外,教育费也无可避免的增加,父母皆心中有数,认为孩子越大,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,学费也相应的增加。
尽管孩子尚在念小学,惟却有高达83%的父母预计孩子的教育花费在进入中学时,将会有所增加;而有92%孩子在中学求学的父母抱持同样想法,认为孩子一旦接受大专教育,教育花费将会有所增加,可见父母已经预见大专教育费用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
收入越高的父母,也已做好教育费会增加的心理准备,85%收入5000令吉以上的父母预计孩子进入中学后,教育费将增加,而仅有77%收入低于5000令吉的父母会如此认为。
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费可以到达什么地步?该调查显示,如果父母面对财务选择,在教育费与房贷之间,每五人当中,则有超过一人(22%)情愿牺牲不偿还房贷,也一定不会选择牺牲教育费,而只有4%的父母是不会选择牺牲房贷。
另有4%的父母不会牺牲信用卡偿还,而仅有3%是不会牺牲水电费,证明在父母心中,孩子的教育费还是最重要的。
另外,收入越高的父母,则越重视孩子的教育费,约25%月收入超过5000令吉的父母不会牺牲孩子的教育费,而只有16%月收入低于5000令吉的父母会如此做。
80%父母从薪水缴付教育费
父母为孩子缴付的教育费从哪里来?调查显示,80%的父母是从薪水中为孩子缴付教育费,38%的父母则是从本身的一般储蓄户头和投资或保险处取得教育费,22%的则是从教育储蓄户头处获得。
有孩子在大专院校求学的父母,则有57%从一般储蓄中提出作为教育费,另有34%是从教育储蓄计划处获取孩子的教育费。
孩子在小学求学的父母,有29%会从一般储蓄户头缴付孩子的教育费,14%则是从教育储蓄计划处获取教育费。
至于有孩子在中学求学的父母,则有35%的教育费来自一般储蓄户头,23%则来自教育储蓄户头。
大马父母每年教育费34880令吉
数据指出,父母是孩子教育费的“主要贡献者”,超过99%的父母预计负责孩子的大专教育费,而有25%的父母则预计孩子能够协助贡献部份教育费,但是,现实中却只有7%的在籍大专生会协助缴付本身的教育费。
而孩子每年的教育费是多少?该调查指出,大马父母每年花费约8720美元(约3万4880令吉)作为孩子的大专教育费用,而这笔费用却只是在国内求学的费用而已,此费用远比先进国家如英国及加拿大高,惟却比邻近的新加坡及香港来得低。
从数据中不难发现,亚洲国家的父母花费在孩子的教育费上远比西方国家高。
除了负担孩子大专费用外,父母还需负担孩子的膳食、教科书、交通、科技设备如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费用。
绝大部份的父母(92%)会为孩子缴付教育费,98%父母会负责孩子的小学费用、95%的父母则会缴付中学费用,而也有高达86%的父母会为就读大专的孩子缴付学费。
另外,有23%的父母则不晓得每年投入多少教育费。
65%父母学龄前开始规划教育费
父母在为孩子教育费忙得焦头烂额时,最在意的又是什么?有高达61%的父母会关注孩子的教育费是多少,另有51%者则关注该如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教育费,仅有6%的父母是完全没有关注。
为了孩子的教育费,举凡如何准备教育费、多少才足够及准备多久才足够,都是父母关注的事项,有约66%的父母在孩子尚未求学时,已经为孩子准备好教育费,甚至有11%的父母在孩子尚未出世时,已做好教育费规划;而有23%的父母则是在孩子出世后,已做好教育规划。
大部份父母皆希望孩子能够接受大专教育,因此,有80%的父母在孩子接受小学教育时,即已开始为孩子规划教育费。
34岁及以下的父母当中,有91%的父母在早期已为孩子做好教育费规划,而超过35岁及以上者,却仅有54%会如此做。
31%的父母会选择在孩子出世后,惟尚未进入小学前,为孩子规划好教育费,仅有3%的父母会在孩子进入大专求学时才作出规划,显示父母极早关注孩子的教育费;惟却有2%的父母没有开始规划孩子的教育费,也有1%的父母没有任何教育费的规划。
57%父母愿为教育费背债
92%的父母认为孩子找到一份全职的工作,即代表财务独立,惟仅有51%的父母认为孩子成家立业代表财务独立,因为大部份结婚生子的孩子依然会向父母讨钱。
该数据也指出,有57%的父母愿意为了孩子的教育费而背债,甚至38%的父母会认为孩子的教育费比本身的退休金储蓄还重要。
看来无论孩子步入人生哪一个阶段,父母最关注的依然是孩子的生活,在求学时期担心孩子的学费,长大后则关心孩子的生活费,就连结婚后,也会担心孩子的负担。
43%父母送孩子出国深造
98%父母:至少要学士毕业
有43%的父母考虑将孩子送往国外求学,尤其是月收入超过5000令吉的父母,高达51%计划送孩子出国求学,而月收入较少者,则仅有22%会考虑送孩子出国求学。
45%有为孩子作教育储蓄规划的父母会考虑将孩子送往国外求学,另外,则有30%没有教育储蓄规划的父母会考虑送孩子出国求学。
约38%的父母为了孩子及自己着想,在送孩子出国念书时,会考虑在国外购置房产,而年龄在34岁及以下者则有41%会如此做,35岁及以上者则有35%会如此考虑。
接受该项调查的所有父母皆希望孩子至少能够念到高等教育,其中有98%考虑让孩子至少学士毕业,而有96%则考虑让孩子念到硕士。
越年轻的父母,则越希望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,其中34岁或以下的父母当中,有98%希望孩子能够硕士毕业,而35岁或以上者,则有95%会考虑让孩子念至硕士班,从中不难发现父母皆希望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。
90%父母心中都有一份优差
父母如此这般的关心孩子的教育,奔波劳碌为孩子张罗教育费,就是希望能够为孩子铺陈最美好的未来,为孩子选一条最容易走的路。
有高达90%的父母在心中有一份“优差”,认为孩子从事优差,生活将较容易。
22%父母希望孩子从事医疗工作
22%的父母希望孩子在医疗领域工作,16%的父母则希望孩子是工程师,另有10%的父母则希望孩子在政府领域工作,各有9%的父母希望孩子在教育和金融领域服务。
越年轻的父母(34%),则越希望孩子在医疗领域工作,相比仅有17%的父母年龄在35岁及以上希望孩子在医疗领域工作。
父母希望孩子从事心中的优差,主要原因是工作薪金优厚(45%),其次为工作有保障(43%)及43%认为能够回馈社会,另有31%的父母则表示,这是孩子的选择。
一旦孩子完成大专教育后,在一年内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,约47%的父母会劝告孩子参与相关领域的技能培训,以增加本身的技能;而有43%的父母会劝告孩子继续在相关领域寻找工作,37%的父母则会劝告孩子转往其他领域找工。
另外,21%的父母会要求孩子回到学校继续硕士课程,尤其是月收入超过5000令吉的父母。
教育的价值
只能用金钱衡量?
汇丰银行的调查也建议父母提早为孩子做好教育费规划,另外,为了孩子能够尽早财务独立,必须教导孩子管理本身的财务收入及支出。
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否定的,在秉持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根深蒂固思想影响下,父母不惜花费重金为孩子打造“教育背景”,惟,教育的“价值”真的只能用金钱来衡量吗?
以金钱堆积出来的“教育背景”,会否最终落得累了父母,苦了孩子的下场?目前教育的本质已经偏离轨道,在资本社会里,教育已成为一门最赚钱的生意之一,显然已没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初接受教育的最根本原因。

无可否认,学历在头一两份工作较为重要,毕竟刚踏入社会,需要一纸证书,惟在进入职场工作后,经历及能力却远比学历重要。